保持良好的认知功能
调查发现,我国60岁以上人群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约为40%。认知功能决定老年人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,是老年最重要的健康标准之一。老年人正常的认知功能有:正常的知觉和定向(即识别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自身状态的能力);记忆力正常,除了良性遗忘症(难以准确回忆起事件的某些细节),没有明显的记忆损伤;逻辑思维清晰,办事果断,判断决策能力准确;具备一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常识,能够及时更新,保持平和的心态。
保持平和的心态
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,各种生理功能严重衰退,身体疾病增多。这个时候,保持平和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。然而,有些老年人对老年不满意,总把自己与年轻时相比。他们不情愿地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,并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后感到强烈的挫败感。有些老年人自我评价低,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。不平衡。因此,心理健康的老年人应始终保持良好、积极、乐观、开朗的心态,不攀比,不自卑,顺其自然。
心情愉快
据统计,老年人中最严重的精神疾病是抑郁症。原因有很多,包括身体疾病的影响、退休后的心理落差、孤独、经济拮据等。要保持愉快的心情,老年人应该多走出家门,多放松心情,多与其他人聊天;保持愉快的心情。适当表达和释放不愉快的情绪;重建更广泛的兴趣和爱好,让生活变得丰富和充实。
和谐的人际关系
具体表现为:愿意与他人交往,有亲密的朋友,与家人关系融洽,受到大家的理解和尊重;在交往中利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,宽以待人;愿意帮助别人,愿意接受别人。来自他人的帮助。
适应性好
很多老年人无法适应退休后的生活,总是感到空虚、无趣。事实上,老年人退休后有充足的时间去建立新的生活。例如老年活动中心、老年文化活动站、老年大学等为老年人提供接触外界环境的平台。此外,电视广播和互联网也为老年人提供了更新知识的机会。因此,老年人应坚持学习,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新的生活方式。
保持健全的人格
包括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生活;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事物,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,不固执,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,做事不盲目;能够承受外界事物的变化和压力,尤其是在悲痛中遇到困难时,能够冷静地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克服,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别人;保持能力、兴趣、性格、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的和谐统一。
有一定的学习能力
现代社会,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,我们必须不断学习。例如:不学计算机,就无法体验上网的乐趣;不学电脑,就无法体验上网的乐趣;不学电脑,就无法体验上网的乐趣;如果不学习新的健康理念,你的生活仍然停留在温饱的水平。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,有利于预防大脑功能衰退和老年痴呆症。
满满的安全感
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,如社会环境、自然环境、工作环境、家庭环境等,其中,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。家是躲避风浪的避风港。只有有了家,你才有安全感。
正确评估自身健康状况:
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普遍较差。由于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存在负面评价,对疾病过度担心,感觉自己衰老无用,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十分不利。因此,在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实际指导和健康教育中,应实事求是,正确评价自身健康状况,保持积极乐观的健康态度。
正确认识离婚和退休问题:
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,他们原有的职业功能逐渐衰退。这是一个自然、正常、必然的过程。只有充分了解新陈代谢和新旧更替的规律,才能从容应对分离和退休的生活变化。
充分认识到老了学习的必要性:
“经常用脑可以防止智力衰退。”因此,老年人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和兴趣,学习和参加一些文化活动,如读书、写作、绘画、书法、音乐、舞蹈、园艺、棋艺等,不仅可以开阔视野,陶冶情操,丰富精神生活,减少孤独、空虚、压抑的情绪,不仅可以缓解孤独、空虚、压抑的感觉,而且还是健脑、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。有人称之为“文化保健”。
安排好家庭生活,处理好“代沟”问题:
家庭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。老年人需要家庭和睦,需要家人的理解、支持和照顾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,老年人普遍在家庭中发挥着主导作用,维持着父母与子女、婆婆、儿媳、女婿的家庭生活氛围。然而,由于看法和处理方式不同,老人与子女在思想、感情、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所谓的“代沟”。作为子女,要尽孝道,赡养、尊敬老人;作为长者,你不应该固执、专断,也不应该表现出长辈的尊严。你应该理解你的孩子,并用道理说服别人。遇到事情一定要和妻子孩子协商,不要自找麻烦、自找悲伤。
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:
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。比如日常生活、饮食、戒烟、节酒等。古人说“饮食要适量,起居有规律,劳勿妄为”是很有道理的。适当修饰容貌,改善形象;适当扩大社交交往,结交更多亲密的朋友,多接触大自然的美丽风景,或者欣赏优美的音乐和艺术;搞好家居卫生,在室内做一些装饰和布置,欣赏一些花、草、工艺品或字画等,居住环境优雅安静,心情舒畅,有助于克服消极心理并振奋精神。因此,应培养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科学安排,知足常乐。